浮世繪是日本德川時代(1603-1867),隨著風土文化的發展而興起的一種民間版畫藝術。

它的淵源來自原有的「大和繪」。「大和繪」是專供貴族鑒賞和在上層社會中盛行的一種

帶有濃厚裝飾性的藝術;而浮世繪是表現民間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種藝術形式。


浮世繪最初以"美人繪"和"役者繪"(戲劇人物畫)為主要題材,後來逐漸出現了以相撲、

風景、花鳥以及歷史故事等為題材的作品。畫面的著色,開始只有黑白兩色,

逐步發展為簡單彩色,最後成為多色的"錦繪"。

日本元祿時期的菱川師宣是浮世繪藝術的創始人。為日本繪畫史打開了新的境界 。

浮世繪一經出世,就受到了廣大市民的喜愛。

這種版畫的構成,與我國古代版畫的畫印方法相同,由畫師、雕師、拓師按順序分工合作來完成。

首先由畫師作畫,再由雕師刻版,最後由拓師按照畫面不同的色彩分別拓印成畫。

這種在木板平面上刻出複雜而又精緻的線條,再彩拓成畫的高超技術,

曾被西方畫家視為一種不可思議的技藝。

隨著浮世繪藝術的發展,湧現出許多著名畫師,除了創始人菱川師宣外,

比較著名的還有揭開浮世繪的黃金時代帷幕的鈴木春信;美人繪大師鳥居清長與喜多川歌呂:

戲劇繪巨匠東洲齋寫樂:還有寫實派大師葛飾北齋,以及將風景繪技巧推向頂峰的

一立齋廣重等名師。以上六人被稱為「六大浮世繪師」。

浮世繪藝術佔據日本畫壇二百六十餘年,直至明治維新拉開序幕前逐漸消退。

這顆跨越三個世紀的東洋藝術明珠,在世界美術史上佔有它光輝的一頁。

浮世繪的製作




  

浮世繪是版畫,必然與印刷技術息息相關,印刷術的發展又與書籍出版業密不可分。

江戶時代勵行鎮國政策,起因於為禁絕天主教流傳。日本是海島國家,

鎮國只有從封鎖海域著手,長期是那個時代唯一允許中國與荷蘭船隻出入的港口。

江戶時代的文風深受中國進口書籍的影響至為深遠,其理由在此。漢籍經典書、

明清小說、書畫普等源源而來。進口書不足,在日本也流行刊刻。江戶時代識字

人口擴及民間之後,大眾刊本的好色文學、物語小說、俳偕詩詞、名勝紀行、

乃至演員、名妓等大眾人物的報導等,均得以大量刊行。租書業是這個時代興起的行業之一,

透過租書行為,書籍更容易做成文化商品,連帶著印刷業發達,

也是浮世繪版畫能大量印行的有利條件。





浮世繪的初期形態,實際僅僅是簡易版畫的程度而已,其誕生至典型浮世繪成立,

中間將近八十年的摸索,一幅浮世繪作品的完成通常須要繪師、雕師、摺師(刷版師)

三者合力製成。畫師先將原畫完成,再由雕刻師將原畫雕刻在二十至三十個櫻花木圖版上,

最後是刷版師在各個圖版上塗上不同水彩顏色後,再將圖案印刷在紙上。

一個版通常可印兩百張左右。顏色越多,圖版也就越多,過程亦越複雜。

或許,我們可以說,畫原圖的是畫家,雕刻師與刷版師則是技術家。

  浮世繪套色版印的精美細緻,從流傳的成千上萬作品中已有目共睹,

但多數人只知道畫出圖樣的繪師,鮮少知道那還要經過雕工刻版與印刷套印的手續。

顯然地,浮世繪是三種工匠合作的成果。是以浮世繪既是商品,流行圖畫上市從未間斷,

看倦了就丟,喜歡的再買,浮世繪之多樣化可想而知。通常是出版商委請畫師繪圖,

畫師是第一線,很習慣地簽上自己的名字,或許簽上大名更有賣點。

至於雕工與印刷師也逕由出版商去找,完成後仍由出版商批發零售。原則上是書店代售,

偶爾也有沿街兜售浮世繪的攤販,總而言之江戶時代的浮世繪買賣,

就像江戶人肚子餓了,就去吃一碗麵一樣的普及。

從浮世繪彩色套印的精密程度,令人不得不佩服江戶手工藝一絲不茍的精神。

江戶時代是日本手工藝最發達的時代,小自一把菜刀到武士刀,大致一棟房屋

與林林總總的陳設,江戶的工匠都是正規學徒出身的師傅,視手藝為全生命的

敬業態度專心製造精神產品。雕師與印工也都有這樣的訓練,

這樣的浮世繪當然有一定的品質與創造力。

以下是其中一些作品欣賞


















__._,_.__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